痛经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痛经通常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能伴随恶心、腰酸等症状。
1、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与月经期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第一天疼痛最明显。可通过热敷缓解症状,或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萘普生钠片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日常避免生冷饮食,经期注意腹部保暖。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经血逆流或免疫异常有关,常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可能伴随性交痛。确诊需结合超声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3、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病变,多表现为经量增多和持续加重的痛经。超声显示子宫均匀增大,治疗可短期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等保守手术,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4、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多由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导致,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伴下腹痛。需完善病原体检测,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胶囊抗感染,慢性盆腔痛可辅以中药灌肠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劳累。
5、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压迫宫腔引起痛经和经期延长,超声可明确肌瘤位置与大小。无症状的小肌瘤可观察随访,症状明显者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近绝经期患者可使用米非司酮片缩小肌瘤体积。日常减少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
痛经患者应记录月经周期和疼痛程度,避免经期剧烈运动或盆浴。饮食选择温性食物如红糖姜茶,适量补充镁元素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若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非经期腹痛,建议及时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长期痛经者需定期复查超声,排除病情进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