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感染、唾液腺炎、外伤继发感染、邻近组织扩散。感染通常由口腔细菌通过破损黏膜或淋巴系统侵入深层间隙导致。
1、牙源性感染龋齿、牙周炎等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根尖周脓肿,细菌通过下颌骨扩散至颌下间隙。需进行根管治疗或拔牙,配合头孢克肟、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控制感染。
2、唾液腺炎腮腺或颌下腺导管阻塞导致细菌繁殖,表现为腺体肿胀压痛。可采用热敷促进引流,严重时使用青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
3、外伤继发感染颌面部撕裂伤或骨折后创口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形成蜂窝织炎。需清创缝合并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
4、邻近组织扩散扁桃体周围脓肿或中耳炎可能蔓延至咽旁间隙,伴随吞咽困难及张口受限。需手术切开引流,联合使用头孢曲松、奥硝唑等药物控制感染源。
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出现面部肿胀发热应及时就医,避免挤压感染灶防止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