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者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处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或非活动期,不同阶段需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处于免疫耐受期,肝功能正常且病毒载量稳定,一般无须立即抗病毒治疗,但需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和肝脏超声。此阶段重点在于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当进入免疫清除期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需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部分患者经长期治疗可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概率较低。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需联合肝硬度检测、甲胎蛋白监测等综合评估。
极少数急性感染者在发病初期通过自身免疫清除可实现病毒完全清除,但慢性乙肝携带者获得功能性治愈的概率不足10%。最新研究显示,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与核苷类药物可能提高表面抗原清除率,但个体差异显著。对于母婴传播感染者,因免疫系统对病毒形成免疫耐受,治愈难度更大。
乙肝携带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病毒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限制高脂食物。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建议筛查乙肝抗体。若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