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主要通过避免高危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规范医疗操作、暴露后预防和定期检测等方式实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毒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1、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可减少血液接触传播风险,静脉吸毒者应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异性或同性间的肛交、阴道交,这些行为可能造成黏膜破损导致病毒侵入。减少性伴侣数量能降低接触感染者的概率。
2、正确使用安全套乳胶或聚氨酯安全套能有效阻隔体液交换,使用前需检查有效期和完整性,全程规范佩戴。避免使用油性润滑剂以免破坏材质,可选择水基或硅基润滑剂。安全套对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也有显著效果。
3、规范医疗操作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纹身、穿耳等有创美容项目应选择正规机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避免针刺伤等职业暴露。输血或器官移植前必须进行HIV筛查。
4、暴露后预防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物,如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片联合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等组合方案,连续服用28天。暴露后2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全程用药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5、定期检测筛查高危人群每3-6个月应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可采用第四代检测试剂同时查抗原抗体。早期确诊有助于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降低传染性。孕妇产前必须接受HIV检测,阳性者需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能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病毒。怀疑暴露时应立即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确诊感染者需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有助于全社会共同防控。高危职业人员可考虑接种乙肝疫苗等基础免疫,减少合并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