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主要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常见于卵巢、输卵管和盆腔腹膜。
1、痛经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经期下腹部剧烈疼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持续整个经期,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这种疼痛与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出血、刺激周围组织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或萘普生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2、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指持续6个月以上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粘连、炎症反应有关。疼痛多为钝痛或隐痛,位置不固定,可能伴随排便不适或排尿困难。妇科检查时可发现盆腔压痛或结节。治疗需结合腹腔镜手术和药物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地诺孕素片等。
3、性交痛性交痛多发生在性交过程中或之后,表现为深部盆腔疼痛,可能与子宫骶韧带、直肠阴道隔等部位的异位病灶受挤压有关。疼痛程度从轻度不适到难以忍受不等,可能影响性生活质量。病灶位于阴道后穹窿时,妇科检查可触及触痛结节。治疗可选择激素类药物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4、月经异常月经异常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常见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干扰卵巢功能可能导致排卵异常,同时子宫腺肌病常合并存在。部分患者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治疗需根据情况选择孕激素如炔诺酮片或手术治疗。
5、不孕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主要与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异常、免疫因素等有关。异位病灶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卵子质量下降或着床障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建议尽早就诊评估,治疗方案包括腹腔镜手术、辅助生殖技术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红肉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妇科检查对监测病情变化很重要,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对改善慢性疼痛和生育焦虑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