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是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参与消化、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等生理功能。
1、组成结构肠道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比最高,其他如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也存在一定比例。不同肠道部位菌群分布存在差异,结肠内菌群数量最多且种类丰富。肠道菌群结构会随年龄、饮食、药物使用等因素动态变化。
2、生理功能肠道菌群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为肠上皮细胞供能;合成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参与胆汁酸代谢和药物转化。菌群代谢产物可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部分菌株还能抑制病原体定植。
3、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能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发育,促进免疫细胞分化,维持免疫平衡。特定菌群可诱导调节性T细胞生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异常,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
4、疾病关联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双歧杆菌减少;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可能导致伪膜性肠炎;某些菌群代谢产物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抗生素使用、高脂饮食等是常见诱因。
5、调节方式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可直接增加有益菌;摄入益生元如低聚果糖可促进原有菌群增殖。粪便菌群移植用于严重菌群失调治疗。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滥用抗生素有助于维持菌群平衡。
建议通过多样化饮食摄入全谷物、发酵食品等富含益生元的食物,避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出现持续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菌群状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