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细菌感染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感染、伤寒、食物中毒等疾病。胃肠细菌感染通常由饮食不洁、接触污染物、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导致,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针对性治疗。
1、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常见于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症状包括突发腹痛、水样腹泻、恶心呕吐,可能伴随低热。治疗需补液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Ⅲ。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症状持续需就医。
2、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菌感染导致,通过粪口传播,典型表现为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高热。需隔离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黄连素片。患者需严格消毒个人用品,儿童及老人易出现严重脱水,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及排便情况。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与胃癌发病相关。症状多为上腹隐痛、嗳气、餐后腹胀。诊断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治疗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用药。家庭成员需共同筛查以防交叉感染。
4、伤寒伤寒由伤寒沙门菌经消化道传播,特征为持续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确诊需血培养,治疗首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合物理降温。恢复期需进食流质饮食,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处理。
5、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污染食物后产生的毒素可致食物中毒,发病急骤,表现为剧烈呕吐、水样泻,通常无发热。轻症可口服补液,重症需静脉补液,必要时使用盐酸小檗碱片、消旋卡多曲颗粒。剩余可疑食物应留存送检,集体发病需报告疾控部门。
预防胃肠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及未灭菌乳制品,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定期消毒厨房用具。出现血便、持续呕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慢性胃肠疾病患者可定期进行便常规及胃镜检查,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腹泻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