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睡眠障碍可通过调整作息环境、建立入睡仪式、控制日间睡眠、排查病理因素等方式改善。通常由生理性节律紊乱、环境不适、喂养不当、疾病影响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作息环境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昏暗,噪音低于40分贝。使用襁褓或睡袋增加安全感,避免过度包裹导致过热。
2、建立入睡仪式固定睡前流程如洗澡、抚触、摇篮曲,每次持续20分钟。家长需避免抱睡、奶睡等依赖行为,逐步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3、控制日间睡眠4月龄后白天小睡不超过3次,单次时长控制在2小时内。家长需记录睡眠日志,避免黄昏觉影响夜间入睡。
4、排查病理因素可能与肠绞痛、维生素D缺乏、过敏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多汗、皮疹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维生素D滴剂、氯雷他定等药物。
哺乳期母亲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婴儿辅食添加后注意观察食物过敏反应。若调整2周无效或伴随发育迟缓,需及时就诊儿科或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