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物质确实可能对牙齿造成损害,主要与接触频率、浓度及口腔环境有关。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在pH值低于5.5时可能发生脱矿,长期接触酸性物质会导致牙齿敏感、龋齿或酸蚀症。常见酸性来源包括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胃酸反流等。
日常饮食中短暂接触弱酸性食物通常不会立即损伤牙齿,唾液能中和部分酸性物质并促进牙釉质再矿化。但频繁摄入高酸性食物或饮料,尤其是含糖酸性饮品,会延长牙齿暴露于酸性环境的时间,增加脱矿风险。饮用酸性饮品时使用吸管、餐后漱口或咀嚼无糖口香糖有助于减少酸性物质与牙齿的直接接触。
病理性情况如胃食管反流、进食障碍患者的频繁呕吐,会使牙齿长期暴露于强胃酸中,导致牙釉质大面积剥脱。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牙齿切端透明、冷热敏感等症状,需通过治疗原发病配合使用含氟牙膏修复牙釉质。专业口腔护理建议每年进行1-2次涂氟治疗,使用含1.1%氟化钠的护龈牙膏或含0.05%氟化亚锡的防酸蚀漱口水增强牙齿抗酸能力。
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酸性食物摄入频率,避免刷牙后立即食用酸性物质以防软化牙釉质被刷除。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酸蚀迹象,必要时可采用树脂渗透或贴面修复受损牙体。儿童及青少年更需注意控制果汁摄入量,建议家长监督使用吸管饮用酸性饮品并养成餐后清洁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