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需根据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综合评估,多数无需立即用药,主要通过定期监测、生活方式干预管理;若存在肝炎活动或肝硬化倾向,需遵医嘱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持续正常且病毒载量低,通常无须药物治疗,但需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及肝脏超声。日常应严格禁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如鱼类、豆制品,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合并脂肪肝者需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当出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或肝脏纤维化迹象时,需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可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适用于部分年轻患者,但可能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需每3个月监测病毒学应答情况,警惕耐药变异。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药物,如发现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及时就医。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需筛查乙肝抗体。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免疫调节,必要时可进行中医辨证调理,但不可替代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