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锅冒烟再炒菜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可能增加致癌风险并破坏食物营养。
食用油加热至冒烟时,油温通常超过200摄氏度,此时油脂开始裂解并释放丙烯酰胺、苯并芘等致癌物。长期吸入油烟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炎症。高温还会导致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反式脂肪酸和自由基,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炒菜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颗粒可能附着在厨房表面,形成难以清除的油垢。部分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的烟点较低,更容易在高温下产生有害物质。
使用烟点较高的油类如花生油、茶籽油可延缓冒烟现象,但持续高温仍会导致营养流失。爆炒时产生的PM2.5浓度可能超过安全标准数十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危害尤为明显。部分研究显示厨房工作者肺癌发病率与长期接触高温油烟存在关联。油脂过热还会破坏食物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降低膳食营养价值。反复使用的煎炸油会产生更多极性化合物,可能引起肝脏代谢负担。
建议烹饪时控制油温在160-180摄氏度,可通过将竹筷插入油中观察细小气泡判断适宜温度。选择精炼程度高、烟点超过200摄氏度的食用油,并保持厨房通风良好。采用水油焖炒、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减少油脂高温氧化。定期清洁抽油烟机滤网,避免积存的老油重复受热产生有害物质。出现持续性咳嗽或眼睛刺激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呼吸系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