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血罐后出现血凝块属于正常现象,通常由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凝血功能正常反应、操作力度不当、拔罐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压迫止血、冷热敷交替、消毒护理、观察症状变化等方式处理。
1、毛细血管破裂拔罐负压导致皮下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接触空气后自然凝固。无须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
2、凝血功能反应人体凝血机制会使渗出血液快速形成凝块。若凝血功能异常需排查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维生素K1注射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
3、操作力度过强负压过大导致出血量增加时,应立即停止拔罐并局部压迫10分钟,48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后期热敷促进吸收。
4、留罐时间过长超过15分钟易形成较大血凝块。小血块可自行吸收,若出现鸡蛋大小血肿或持续疼痛需就医排除血管损伤。
操作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血凝块未脱落前勿强行撕扯,恢复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出现皮肤溃烂或发热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