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仍需规范用药,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及钙通道阻滞剂。
1、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选择。长期使用时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该类药物可减慢心率,使用时需从低剂量开始逐步调整,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培哚普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用药初期需监测血压变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4、硝酸酯类药物:
单硝酸异山梨酯能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建议采用偏心给药法,每日保留8小时无药期以维持疗效。
5、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能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该类药物可能引起下肢水肿,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需警惕心动过缓风险。
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建议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胸闷胸痛加重时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冠心病早期可能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和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心肌梗死或猝死。
1、胸闷:
胸骨后压迫感或紧缩感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这种不适可能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胸闷与心肌供血不足直接相关,提示冠状动脉可能存在狭窄。
2、胸痛:
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下颌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不典型胸痛可能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3、气短:
活动后呼吸困难是冠心病常见症状,尤其在爬楼梯、快步走时明显。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力衰竭。
4、心悸:
心跳不规则或自觉心跳强烈可能与心肌缺血引发的心律失常有关。部分患者会感到心跳漏拍、突然加速或沉重感,这些症状常在安静状态下被感知,需警惕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5、乏力:
不明原因的疲劳和运动耐力下降是冠心病隐匿表现。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全身组织缺氧,患者常感日常活动力不从心。这种乏力感与活动量不成比例,休息后改善不明显。
冠心病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出现持续性胸痛超过20分钟或伴有冷汗、恶心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