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羊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胎膜早破、阴道菌群失调、医源性操作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上行性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这些细菌通过宫颈上行至宫腔,突破胎膜屏障后引发炎症反应。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严重者需终止妊娠。
2、胎膜早破:
胎膜破裂后失去保护屏障,阴道和宫颈的病原体可直接侵入羊膜腔。破膜时间超过18小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临床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动态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3、阴道菌群失调: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改变阴道微环境,乳酸杆菌减少导致致病菌过度繁殖。细菌性阴道病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风险增加3-5倍。孕期定期筛查阴道微生态可早期干预。
4、医源性操作感染:
羊膜腔穿刺、绒毛取样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外界病原体带入宫腔。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技术,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宫缩及阴道分泌物变化。
5、免疫功能低下:
妊娠期母体Th1型免疫应答受抑制,削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合并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需加强孕期营养支持与基础病管理。
预防绒毛膜羊膜炎需重视妊娠期阴道微生态调节,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和使用碱性洗剂。合理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增强免疫力,孕晚期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防胎膜早破。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坠痛或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