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出现瘙痒可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病因排查、心理调节等方式缓解。瘙痒通常由高血糖刺激、皮肤干燥、神经病变、真菌感染、情绪焦虑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糖:
持续高血糖会损伤皮肤微血管和神经末梢,导致瘙痒症状加重。建议通过规范用药、动态监测血糖、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每升以下。血糖稳定后皮肤刺激症状多能逐渐缓解。
2、局部护理:
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易出现干燥脱屑。每日使用pH值5.5-6.5的温和清洁剂,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尿素或乳木果油的润肤霜。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行为,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
3、药物治疗:
针对顽固性瘙痒可短期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缓解症状。合并真菌感染时需联用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出现神经性瘙痒可考虑加用普瑞巴林等调节神经敏感性的药物,具体用药需由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开具。
4、病因排查:
需排查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尿毒症瘙痒、胆汁淤积性肝病导致的胆盐沉积等系统性疾病。完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必要时进行皮肤活检明确是否存在特异性皮炎或银屑病等并发皮肤病变。
5、心理调节:
慢性瘙痒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形成瘙痒-搔抓-加重的恶性循环。可通过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放松训练降低皮肤敏感度。严重者可寻求心理科医生指导,必要时联合帕罗西汀等抗焦虑药物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沐浴水温不超过38摄氏度,避免使用碱性肥皂。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亚麻籽等食物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饮食。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瘙痒持续2周不缓解或伴随皮疹、溃烂等症状,应及时至内分泌科和皮肤科联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