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发烧可能由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解痉止痛、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胃肠炎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儿童进食不洁食物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伴发烧。症状较轻时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发热超过38.5摄氏度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若出现脓血便需考虑细菌性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2、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可能继发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和低烧。腹部超声可见肿大淋巴结,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配合热敷缓解腹痛。家长需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3、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导致的细菌性痢疾会出现高热、左下腹绞痛和黏液脓血便。确诊需做粪便培养,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配合口服黄连素片。患儿需隔离护理,家长处理粪便后要彻底洗手,餐具需煮沸消毒。
4、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呕吐发烧需警惕阑尾炎,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确诊后需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家长要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术后24小时内暂禁食。
5、肠套叠婴幼儿突发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伴发热可能为肠套叠,腹部触诊可及包块。发病48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特征性大便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
儿童腹痛发烧期间家长应记录体温变化、腹痛部位和排便情况,发热时可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饮食选择粥类、蒸苹果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等产气食品。恢复期注意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要少量多次饮用。腹痛未明确诊断前禁止擅自使用止痛药,所有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规定疗程。日常需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生冷食物要彻底加热,定期进行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