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梗死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死是医学规范术语,而脑梗为民间简化称呼,两者在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无本质区别。
1、术语定义差异脑梗死是神经病学标准诊断名称,强调病理结局为组织坏死。该术语被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采用,在医学文献、病历书写中具有规范性。脑梗属于口语化缩略表达,常见于非专业场景,虽未改变疾病本质,但可能模糊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分型。
2、病理机制共性两者均描述脑动脉阻塞导致的缺血性损伤。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心源性栓塞是主要病因,最终引起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和不可逆坏死。从影像学角度看,CT显示低密度灶或MRI-DWI高信号是共同特征,病灶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3、临床表现特征无论使用哪种术语,患者均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部位和面积,脑干梗死可能危及生命,而腔隙性梗死症状较轻。临床评估均需采用NIHSS量表量化神经功能损伤。
4、诊疗流程统一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等再通治疗适用于所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均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或华法林抗凝。康复期运动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干预措施也无术语区分。
5、公众认知影响脑梗的通俗表述可能降低公众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部分患者误认为脑梗是轻微病变,而脑梗死代表严重阶段。实际上医学诊断中仅使用脑梗死或具体分型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存在病情程度上的术语分级。
日常生活中需警惕突发面部歪斜、肢体无力等脑卒中征兆,发病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控制盐分摄入、规律监测血压、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血管评估。康复期坚持肢体功能锻炼,配合针灸、经颅磁刺激等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