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精神病人可通过环境调整、用药监督、情绪支持、生活照料、危机干预等方式护理。精神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脑部病变、心理创伤、社会压力、生化失衡等原因引起。
1、环境调整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移除家中危险物品如刀具、绳索,避免患者自伤或伤人。可设置固定活动区域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定期开窗通风维持空气清新。避免频繁更换家具位置,防止患者因环境变化产生焦虑。
2、用药监督严格按照医嘱协助患者服药,使用分药盒标注用药时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震颤等,记录症状变化及时反馈医生。不可擅自增减药量,对拒绝服药者可将药物研磨后混入食物。常用药物包括奥氮平片、舍曲林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需定期复查血药浓度。
3、情绪支持用平和语气与患者交流,避免争论或批评其妄想内容。当患者出现幻觉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症状。每天安排固定时间陪伴,鼓励表达感受但不过度追问。对抑郁患者可共同进行简单手工活动,对躁狂患者需保持环境低刺激。
4、生活照料协助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准备易消化营养餐食,控制咖啡因摄入。帮助完成个人卫生清洁,定期更换床品衣物。可制定可视化日程表,用简单指令分步骤指导日常活动。注意预防便秘等药物副作用引发的躯体不适。
5、危机干预提前保存急救电话和主治医生联系方式。当出现暴力倾向或自杀念头时,立即移开危险物品并寻求专业帮助。学习防暴技巧如从侧面接近患者,避免正面冲突。保留医院急诊通道信息,发作期可使用医生预先开具的应急药物。
护理期间家属需定期接受心理疏导,避免长期压抑情绪。参加精神疾病家属互助小组分享经验,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注意观察患者饮食睡眠等基础生理指标变化,保留症状日记供医生参考。外出时随身携带患者信息卡,标注疾病类型和紧急联系人。长期护理者可寻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支持,合理利用喘息服务缓解照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