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睡眠环境不佳、躯体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长期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日间功能障碍等症状。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失眠家族史,可能与控制睡眠-觉醒周期的基因变异有关。这类失眠往往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持续存在,可表现为对咖啡因敏感、睡眠浅易惊醒等特点。建议这类人群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必要时可就医进行睡眠监测和基因检测。
2、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心理应激因素会导致大脑持续处于警觉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持续失眠,可能出现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性失眠效果较好,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等镇静催眠药物。
3、睡眠环境不佳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寝具不适等环境因素会干扰睡眠质量。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干燥等也会影响入睡。改善措施包括使用遮光窗帘、佩戴耳塞、选择合适硬度的床垫,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摄氏度,湿度在50%-60%为宜。
4、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心衰等疾病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夜间频尿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胃食管反流患者也易发生失眠。这类失眠需要治疗原发病,如甲亢患者可使用甲巯咪唑片,疼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5、药物副作用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干扰睡眠。咖啡因、尼古丁等兴奋性物质摄入过多也会导致失眠。建议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时间或更换药物,如将利尿剂改为早晨服用,避免睡前4-6小时饮用含咖啡因饮料。
长期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强光照射,可以尝试温水泡脚、听轻音乐等放松活动。饮食上避免晚餐过饱,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若自我调节无效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完善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