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介入治疗通常在患者出现中重度肺栓塞、存在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时考虑实施。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导管碎栓抽吸、机械取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方式,需由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开展。
对于急性高危肺栓塞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若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等溶栓禁忌证,或经溶栓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介入治疗可作为挽救性手段。此时通过导管直接作用于血栓可快速恢复肺动脉血流,降低右心负荷。部分医疗中心对中危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也尝试早期介入干预,但需严格筛选病例。介入时机还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发病48小时内血栓新鲜度高更易被清除,超过14天则机化血栓可能需联合其他术式。
当患者存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时,若血栓位于主干或叶段肺动脉且导致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后可考虑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等介入治疗。这类患者需完成至少3个月规范抗凝且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术前需通过肺动脉CTA、肺灌注扫描等明确病变范围。对于肿瘤相关肺栓塞、妊娠期肺栓塞等特殊人群,介入治疗决策需个体化权衡获益风险。
肺栓塞介入术后需密切监测穿刺部位出血、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持续抗凝治疗防止复发。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但需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心脏超声。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长途旅行时穿戴弹力袜,术后6个月内避免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