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高血压需注意血压监测、药物管理、饮食调整、适度运动和情绪调节。
1、血压监测:
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建议选择早晨起床后和晚间睡前两个时段。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吸烟、饮酒或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尺寸需与臂围匹配。若发现收缩压持续高于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药物管理:
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常见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等。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血压已稳定。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干咳、水肿等副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建议使用分药盒辅助记忆,若漏服药物需咨询医生补服方案。
3、饮食调整:
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摄入,有助于钠钾平衡。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适量选择深海鱼类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4、适度运动:
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交谈为宜,避免憋气和突然用力动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清晨低温时段外出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5、情绪调节:
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书法、园艺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进行深呼吸训练或冥想。重大情绪波动后及时测量血压,长期焦虑或抑郁需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高血压老人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1小时。冬季注意头部和四肢保暖,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定期进行眼底、心电图等并发症筛查,外出携带医疗信息卡。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