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中段骨折的手术解剖入路主要有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及微创经皮入路五种方式。
1、前外侧入路:
该入路通过肱二头肌与肱肌间隙暴露骨折端,适用于大多数肱骨干中段骨折。术中需注意保护桡神经走行于肱骨桡神经沟内,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神经损伤。该入路视野开阔,便于复位固定,但对肱肌止点剥离范围较大,可能影响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
2、后侧入路:
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间隙进入,特别适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需探查的病例。手术需纵行劈开肱三头肌,术中可直视桡神经全程,但存在术后伸肘功能障碍风险。该入路对肱骨后方皮质暴露充分,利于后侧钢板放置。
3、外侧入路:
沿肱骨外侧肌间隔分离,经肱肌与肱桡肌间隙显露骨折端。该入路对桡神经损伤风险较小,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髓内钉固定。但手术视野相对局限,对复杂骨折的复位操作存在一定难度,需注意避免损伤前臂外侧皮神经。
4、内侧入路:
适用于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特殊病例,通过肱二头肌内侧沟进入。术中需重点保护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肱动脉,该入路临床应用较少,仅在特殊情况下作为补充入路使用。内侧钢板固定时需注意避免尺神经卡压。
5、微创经皮入路:
采用小切口结合透视引导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适用于简单横行或短斜形骨折。该技术能最大限度保留骨折端血运,减少软组织剥离,但要求术者具备熟练的闭合复位技巧。需注意避免多次尝试复位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术后康复需根据入路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前外侧入路患者早期应避免主动屈肘训练,后侧入路需延迟伸肘抗阻练习。所有患者术后均需进行腕手指主动活动预防粘连,6周后逐步增加肩关节钟摆运动。饮食应保证每日1.5-2g/kg蛋白质摄入促进骨愈合,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骨折临床愈合前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无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该损伤通常由直接暴力、间接牵拉、骨质疏松、运动损伤、跌倒撞击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
使用肩关节支具或三角巾悬吊固定3-4周,保持患肢屈肘90度位。制动期间避免肩关节外展及旋转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夜间睡眠时用枕头支撑患肢,减轻肌肉牵拉。
2、物理治疗:
急性期48小时内冰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肿胀消退后采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理疗促进血肿吸收。伤后2周可开始低频电刺激预防肌肉萎缩。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选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存在明显肿胀时配合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碳酸钙D3片。
4、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先进行钟摆练习,逐步增加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6周后开始抗阻训练,重点强化冈上肌、三角肌等肩袖肌群。训练强度以不引发疼痛为度。
5、定期复查:
伤后1周、3周、6周分别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排除隐匿性移位或肩袖损伤等并发症。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高钙饮食,每日摄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量进食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骨折愈合。恢复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睡眠时保持患侧肢体垫高姿势,定期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估,若6周后仍存在明显活动受限需考虑康复科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