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和避免诱因等方式治疗。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刺激、遗传因素和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
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湿是基础治疗。建议选择不含香料和酒精的保湿霜,如含神经酰胺或透明质酸的产品。每日涂抹2-3次,尤其在沐浴后立即使用。温水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2、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药膏是主要治疗药物,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强度。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和长期使用。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强效激素,慢性期改用弱效激素或非激素药物。
3、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可缓解瘙痒。严重病例可能需要短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适用于顽固性病例。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光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慢性顽固性湿疹有效。每周2-3次,疗程8-12周。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注意保护非照射部位皮肤。光疗可能引起皮肤干燥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5、避免诱因:
识别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和某些食物。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刺激性面料。保持适宜室温和湿度,避免过度出汗。减少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湿疹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和易过敏食物,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贴身衣物勤换洗,使用无香料洗涤剂。室内保持通风干燥,定期除螨。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使用强效激素。
幽门螺旋杆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胃镜检查取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
1、尿素呼气试验:
患者口服含碳13或碳14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幽门螺旋杆菌分泌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二氧化碳的含量即可判断感染情况。该检查无创、准确率高,是临床首选筛查方法。
2、粪便抗原检测:
通过检测粪便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原成分诊断感染。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可避免放射性同位素暴露。但需注意标本采集后需及时送检,存放时间过长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3、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操作简便但存在局限性,抗体阳性仅提示曾感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而非临床诊断。
4、胃镜检查取活检:
在胃镜下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样,可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培养。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通常用于需要明确胃黏膜病变程度的患者。
5、快速尿素酶试验:
将胃黏膜活检标本放入含尿素和pH指示剂的试剂中,幽门螺旋杆菌分解尿素会使试剂变色。该方法快速经济,但准确性受取材部位和操作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日常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实行分餐制。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建议共同筛查治疗。感染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根除治疗后需间隔4周以上复查确认疗效,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降低胃癌等严重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