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羊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宫内感染控制、支持治疗、分娩时机评估、新生儿监护等方式治疗。绒毛膜羊膜炎通常由细菌上行感染、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医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绒毛膜羊膜炎确诊后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等。抗生素选择需覆盖常见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疗程通常持续至分娩后48小时。严重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宫内感染控制:
通过羊膜腔灌注抗生素或消毒液可降低羊水中的细菌负荷。对于胎膜早破病例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监测孕妇体温、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感染控制效果。
3、支持治疗:
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物理降温处理发热症状。卧床休息时建议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出现宫缩过频时需使用宫缩抑制剂,但需警惕掩盖感染加重的风险。
4、分娩时机评估:
孕周≥34周且感染控制不佳时应考虑终止妊娠。不足34周者需权衡促胎肺成熟治疗与感染风险的利弊。分娩方式选择需综合评估宫颈条件、胎儿状况及感染严重程度。
5、新生儿监护:
所有暴露于绒毛膜羊膜炎的新生儿均需进行败血症筛查。出生后立即留取血培养、血常规检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呼吸窘迫、喂养困难等感染征象至少72小时。
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以促进代谢。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鱼肉、蒸蛋、绿叶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温和的盆底肌训练,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性状变化,定期复查炎症指标直至产后42天。哺乳期间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反复发热或腹痛加剧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