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长期沉积脂质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逐渐狭窄。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可能完全阻塞血流。控制血脂、戒烟等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
2、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出现裂纹时,血小板迅速黏附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完全堵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持续性缺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血栓。
3、血管痉挛:
冠状动脉异常收缩会导致血管暂时性闭塞。吸烟、寒冷刺激等因素可能诱发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可缓解血管痉挛症状。
4、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脏负荷。血压控制不佳可能诱发斑块破裂。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5、糖尿病:
血糖代谢异常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需严格监测血糖水平。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500克以上,限制加工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抽吸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该方法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治疗方案,需要在发病后12小时内实施。治疗过程中可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2、药物球囊扩张术:
使用带有药物的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既能解除血管狭窄,又能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适用于部分不适合支架植入的患者,但存在血管弹性回缩的风险。
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在球囊扩张后植入金属支架保持血管通畅。支架分为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两种类型,后者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4、血栓抽吸术:
通过特殊导管抽吸冠状动脉内的血栓,适用于血栓负荷重的患者。该方法能快速恢复血流,但单独使用可能无法解决血管狭窄问题,常需联合其他介入治疗。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多支血管病变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外科搭桥手术。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建立新的血流通道,绕过堵塞的冠状动脉。该手术创伤较大,需要开胸和体外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饮食应低盐低脂,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