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肾性高血压中肾素水平升高,主要与肾脏血流减少、肾动脉狭窄或肾脏疾病有关。肾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酶,参与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当肾脏血流不足时,肾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
1、肾血流减少
肾血流减少是肾素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肾脏供血不足时,肾小球旁器会感知到这一变化,并分泌更多肾素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从而收缩血管、增加血容量,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常见原因包括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病或心力衰竭。治疗上,可通过血管扩张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来改善血流。
2、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是肾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狭窄导致肾脏缺血,进而刺激肾素分泌。诊断可通过超声或CT血管造影确认。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以恢复肾脏血流。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来控制血压。
3、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患者的肾素水平也可能升高,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刺激肾素分泌。治疗需结合原发病,如糖尿病肾病需控制血糖,高血压肾病需严格管理血压。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运动方面,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或游泳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多重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肾素水平和血压,延缓疾病进展。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管理肾性高血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