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大便化验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通常提示肠道存在炎症或感染,可能由细菌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或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1、细菌性肠炎:
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发热、黏液脓血便,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治疗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注意补液预防脱水。
2、过敏性肠炎:
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可导致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出现血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患儿常伴有湿疹、呕吐等症状。需回避过敏原,严重时需使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喂养。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痢疾或贾第鞭毛虫感染可破坏肠黏膜完整性,粪便中可见吞噬红细胞的原虫滋养体。患儿多有腹痛、果酱样大便特征。确诊需通过粪便抗原检测,治疗需使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
4、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在儿童期发病时,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糜烂溃疡,病理提示慢性炎症改变。除便血外可能伴有关节痛、生长迟缓等肠外表现。需通过肠镜确诊,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
5、消化道出血:
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外科疾病引起的出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且可见完整红细胞。多伴随阵发性哭闹、呕吐胆汁样物等急腹症表现。需通过腹部超声或核素扫描确诊,部分病例需急诊手术干预。
建议记录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避免高纤维、刺激性饮食。母乳喂养母亲需忌口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若出现持续血便、发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复查便常规并完善血常规、CRP等炎症指标检测。注意便标本需在1小时内送检,取样时避开尿布吸水层获取异常黏液部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