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牙龈出血多由激素变化、口腔卫生不良、维生素缺乏、妊娠期龈炎或凝血功能异常引起。
1、激素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出血。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改变,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后可自行缓解。建议选择软毛牙刷,避免用力刷牙刺激牙龈。
2、口腔卫生不良:
孕吐反应可能影响口腔清洁,食物残渣堆积形成牙菌斑,刺激牙龈引发炎症性出血。需加强口腔护理,每日至少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牙缝。含氟牙膏可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减少牙龈刺激。
3、维生素缺乏:
妊娠期对维生素C和K的需求量增加,摄入不足会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和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建议多食用猕猴桃、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及菠菜、羽衣甘蓝等维生素K含量高的蔬菜。
4、妊娠期龈炎:
约60%孕妇会出现牙龈红肿、松软等妊娠期龈炎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妊娠性牙龈瘤。这与孕激素促进炎症介质释放有关,可能伴随牙齿松动和口臭。需定期进行专业牙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
5、凝血功能异常:
妊娠高血压或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并发症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表现为异常牙龈出血。如出血量大或持续时间长,需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四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孕期牙龈护理需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与口腔清洁。每日可饮用无糖酸奶补充益生菌,用淡盐水漱口减少细菌滋生。避免过烫或过硬食物刺激牙龈,摄入充足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出现持续出血、牙龈化脓或牙齿松动时应及时就诊。适当散步等温和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牙龈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