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可通过药物冲洗、抗真菌治疗、鼻窦穿刺引流、鼻内镜手术、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通常由曲霉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鼻塞、脓性分泌物、头痛等症状。
1、药物冲洗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鼻腔有助于清除真菌团块和分泌物。冲洗可减少真菌负荷,改善局部微环境。操作时使用专用鼻腔冲洗器,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黏膜损伤。冲洗后保持鼻腔干燥,防止真菌滋生。该方法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
2、抗真菌治疗局部使用两性霉素B鼻喷雾剂或制霉菌素滴鼻液可直接抑制真菌生长。严重感染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伏立康唑片进行全身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疗程通常持续数周。药物选择需根据真菌培养结果确定,不可自行用药。
3、鼻窦穿刺引流对于上颌窦积脓患者,可在鼻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脓液。穿刺后留置导管进行反复冲洗,配合局部抗真菌药物灌注。该操作能迅速缓解头痛症状,促进窦腔通气。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4、鼻内镜手术慢性或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中清除真菌团块、病变黏膜及坏死组织,扩大窦口改善引流。术后定期换药清理术腔,防止粘连。手术可彻底清除病灶,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后再行手术。
5、术后护理术后需坚持鼻腔冲洗至少三个月,定期复查鼻内镜。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接触霉变物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出现鼻腔出血、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
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饮食上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限制高糖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定期检查鼻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