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气艾灸可选择足三里、关元、中脘、丰隆、三阴交等穴位。艾灸这些穴位有助于健脾祛湿、温阳化气,改善因湿气重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艾灸足三里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适合湿气重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的人群。操作时可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2、关元关元穴在脐下3寸,属任脉,为元气汇聚之处。艾灸关元可温补下焦阳气,加速体内寒湿排出,对女性白带清稀、男性阴囊潮湿等湿浊下注症状效果显著。建议采用隔姜灸法,避免烫伤皮肤。
3、中脘中脘位于脐上4寸,是胃的募穴。艾灸中脘能直接调节胃腑功能,化解中焦湿浊,缓解脘腹胀满、口黏苔腻等湿困脾胃的表现。施灸时可配合顺时针摩腹,增强祛湿效果。
4、丰隆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属足阳明胃经。该穴是化痰祛湿的要穴,艾灸丰隆能消除痰湿积聚,改善头面油腻、痰多胸闷等症状。湿热体质者宜采用雀啄灸法,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5、三阴交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为肝脾肾三经交汇处。艾灸此穴可同时调节三脏功能,适合湿气重兼有月经不调、下肢水肿的人群。注意孕妇禁用,避免引发宫缩。
艾灸祛湿需长期坚持,建议每周2-3次,配合适量运动如八段锦、快走等促进排汗。饮食上应少食生冷甜腻,多吃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若湿气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关节红肿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艾灸前后注意补充温水,避免直接吹风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