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等传播。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需注意隔离防护。
患者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分泌物及粪便中,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破损处、共用物品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传播。患者在发热、口腔溃疡期排毒量较大,此时需严格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
隐性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风险。部分成人或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不出现明显症状,但仍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粪便排毒。在托幼机构或家庭中,隐性感染者可能成为潜在传播源。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可能成为间接传播媒介。
肠道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50℃仍可存活,在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周。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引起传播,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发生集体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由孕妇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重症感染。
手足口病存在动物宿主传播可能。部分研究表明,猪等家畜可能携带与人手足口病相关的肠道病毒,但动物传人的证据尚不充分。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动物-人传播链,主要传播仍集中在人际间。
预防手足口病需做好个人卫生管理,接触儿童前后应规范洗手,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衣物被褥应暴晒或煮沸消毒。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需加强晨检与环境消毒。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