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性接触和输血传播。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感染者被叮咬后可能成为传染源。
1、伊蚊叮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人类后,病毒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并引发感染。伊蚊通常在白天活动,叮咬高峰期为清晨和傍晚。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纱门等物理屏障,以及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
2、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小头畸形。病毒也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母婴接触传播。孕期妇女应避免前往疫区,若必须前往需严格做好防蚊措施。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测。
3、性接触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精液等体液在性接触过程中传播,男性感染者精液中病毒存活时间可达数月。建议疫区返回人员或确诊患者使用避孕套6个月以上,伴侣怀孕期间更需严格防护。性传播风险虽低于蚊媒传播,但仍需重视。
4、输血传播病毒血症期患者的血液可能含有寨卡病毒,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可能造成传播。疫区采供血机构需加强献血者筛查,采用核酸检测等技术排除潜在感染者。非紧急情况下,疫区旅行者返回后应暂缓献血4周。
5、实验室暴露处理寨卡病毒样本的实验室人员可能通过针刺伤或黏膜暴露感染。需在生物安全二级以上实验室操作,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规程。发生暴露后应立即清洗消毒,并监测体温及症状变化。
预防寨卡病毒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重点防控蚊媒传播。疫区居民应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清除居住环境积水。旅行者需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备足驱蚊用品。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避免成为新的传染源。孕妇、计划怀孕夫妇及免疫缺陷人群应特别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