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后呕吐可能由低血糖、耳石症、偏头痛、胃肠型感冒、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手法复位、药物治疗、补液休息、改善循环等方式缓解。
1、低血糖:
空腹或节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骤降,引发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刺激呕吐中枢。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如果汁、糖果可快速缓解,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反复发作需排查胰岛素瘤等病因。
2、耳石症:
内耳平衡感受器中的耳石脱落会引发短暂性眩晕,头部位置变化时症状加剧,常伴随恶心呕吐。可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微循环,避免突然转头或弯腰。
3、偏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发作时可能伴随前庭症状,出现旋转性头晕伴喷射状呕吐。急性期可使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缓解疼痛,预防性治疗可选用盐酸氟桂利嗪,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4、胃肠型感冒:
病毒感染侵袭消化系统和前庭神经时,会出现头晕乏力后呕吐腹泻。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进食米汤、馒头等清淡饮食,呕吐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
5、脑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会导致小脑和脑干缺血,表现为突发头晕、视物旋转后呕吐。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颈椎病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急性发作时可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循环。
发作期间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物,症状缓解后24小时内以流质饮食为主,如藕粉、小米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突然起立或剧烈运动,每日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眼球追踪练习。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脑卒中、颅内占位等严重疾病。
宝宝半夜频繁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胃食管反流、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1、喂养不当:
夜间喂奶过量或姿势不正确可能导致胃内压升高引发呕吐。建议调整喂奶量至每次80-120毫升,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立即平卧。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2、急性胃肠炎: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常伴随呕吐、腹泻症状。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常见病原体,可能伴有低热症状。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必要时需就医进行大便常规检查。
3、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或辅食添加不当可能引发呕吐反应。常见过敏原包括鸡蛋、海鲜、坚果等,通常伴有皮肤红疹或腹泻。建议暂停可疑食物,记录饮食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过敏原。
4、胃食管反流:
婴幼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表现为进食后喷射性呕吐,体重增长缓慢。可将床头抬高30度,采用少量多餐喂养方式,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5、肠套叠:
肠道异常蠕动引发的急腹症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物含胆汁样液体。该病好发于4-10个月婴儿,需立即就医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观察期间应保持宝宝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呕吐次数和性状。6小时内呕吐超过3次或出现血性呕吐物需急诊处理。恢复期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注意腹部保暖,每次呕吐后用温水清洁口腔。若伴随持续发热、精神萎靡或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或严重感染,需及时儿科就诊完善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