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刀口附近疼痛可能由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神经损伤、瘢痕组织增生、感染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创伤:
剖腹产手术需切开腹壁各层组织,术后创面修复过程中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牵拉刺激痛觉神经末梢。随着切口愈合,疼痛通常在1-2周内逐渐减轻,期间可通过腹带固定减少活动牵拉。
2、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引发机体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组织肿胀。这种无菌性炎症多在术后3-5天达高峰,表现为切口周围红肿热痛,可配合医生建议使用冰敷缓解。
3、神经损伤:
手术可能损伤腹壁皮神经分支,导致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或持续性刺痛。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在3-6个月内逐步恢复,严重者可进行神经阻滞治疗。
4、瘢痕组织增生:
术后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可能形成硬结,牵拉周围组织产生牵涉痛。产后6个月内的瘢痕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紧绷感。
5、感染:
细菌感染会引起切口持续跳痛伴脓性分泌物,需警惕发热、切口渗液等迹象。确诊后需及时进行伤口清创,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建议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如鸡蛋、鱼肉、猕猴桃等。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帮助核心肌群恢复。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渗液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或其它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