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服用药物、热敷腹部、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刺激、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应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尝试少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症状减轻后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及高糖食物,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食物温度保持在40℃左右为宜。
2、补充水分每10-15分钟补充5-10毫升口服补液盐,24小时内补液量按50-100ml/kg计算。可自制补液溶液500ml温水+1.75g食盐+10g白糖,少量多次饮用。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补液量。婴幼儿补液需使用专用补液盐,家长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总量。
3、服用药物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肠道菌群,消旋卡多曲颗粒可抑制肠道分泌。细菌性感染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或头孢克肟分散片。止吐可选用多潘立酮片,但儿童及孕妇禁用。所有药物使用前家长需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药物禁忌证。
4、热敷腹部将热水袋温度控制在50℃以下,外包干毛巾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热敷可缓解肠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需避开腹部手术瘢痕区域,皮肤感觉异常者禁用。婴幼儿热敷时家长需全程监护,防止烫伤。可配合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5、就医治疗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囟门凹陷、哭时无泪,成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提示重度脱水。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严重者需静脉补液。住院治疗期间需记录出入量,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
恢复期应继续清淡饮食2-3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嫩豆腐等。保持餐具消毒,生熟食物分开处理。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不吃隔夜或变质食物。症状完全消失1周后再恢复普通饮食,期间若出现反复需及时复诊。慢性胃肠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