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物理方法主要有刺激迷走神经、屏气法、冷水浸脸、压迫眼球、咳嗽反射等。
1、刺激迷走神经:
通过按摩颈动脉窦可激活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用拇指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轻柔按压颈动脉窦,每次5-10秒。操作需在医疗监护下进行,避免双侧同时按压导致脑缺血。该方法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显著。
2、屏气法:
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并做用力呼气动作,类似排便时的瓦尔萨尔瓦动作。该动作可增加胸腔内压,刺激压力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建议屏气时间持续15-30秒,重复2-3次。对于年轻患者及发作早期的室上速效果较好。
3、冷水浸脸:
将面部浸入0-4℃冷水中可触发潜水反射。准备一盆冰水,嘱患者屏气后将整个面部浸入,持续10-15秒。低温刺激通过三叉神经传导至延髓,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此方法适用于清醒配合的患者,需注意避免误吸。
4、压迫眼球:
闭眼后用拇指适度压迫双侧眼球上部,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持续10-15秒。通过眼心反射兴奋迷走神经,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青光眼、视网膜病变患者禁用,操作后需检查视力变化。
5、咳嗽反射:
要求患者进行深而有力的咳嗽,每次咳嗽间隔2-3秒,连续5-10次。咳嗽时胸腔内压骤升可短暂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该方法简单安全,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公共场所突发情况。
实施物理方法前需确认患者意识清醒且血压稳定,建议在坐位或卧位下操作以避免跌倒。尝试单一方法无效时可组合使用,如屏气配合冷水刺激。所有操作需监测心率和血压,若心动过速持续超过20分钟或出现胸痛、晕厥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应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发作间歇期可进行深呼吸训练增强迷走神经张力。
宝宝体温37.7摄氏度可通过温水擦拭、减少衣物、调节室温、补充水分、退热贴等方式物理降温。
1、温水擦拭:
使用32-34摄氏度温水浸湿毛巾,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皮肤水分蒸发可带走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每次擦拭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间隔30分钟可重复操作。
2、减少衣物:
解开过厚包被或衣物,保留单层纯棉透气内衣。过度包裹会阻碍散热,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暴露在空调冷风中。保持手脚温暖即可,躯干部位适当暴露有助于体温调节。
3、调节室温:
将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使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可配合加湿器防止空气干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10-15分钟,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4、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喂食温水、母乳或稀释果汁,每次10-20毫升。发热时呼吸增快会导致隐性失水增加,适当补液能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观察排尿情况,6小时无尿需警惕脱水。
5、退热贴使用:
选择婴幼儿专用退热贴,避开眼睛及口鼻部位,贴敷于额头或后颈。凝胶层通过水分蒸发吸热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皮肤敏感者需缩短使用时间,出现红肿立即停用。
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蔬菜泥等,避免高蛋白高脂食物加重代谢负担。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24小时不降需及时就医,出现嗜睡、抽搐、呕吐等症状应立即急诊处理。物理降温期间每小时复测体温,记录波动情况供医生参考。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避免过度依赖物理手段延误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