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脓肿可能由肛腺感染、肛裂继发感染、外伤、免疫力低下、克罗恩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引流、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治疗。
1、肛腺感染肛腺位于齿状线附近,开口于肛窦。当肛腺因粪便堵塞或细菌侵入发生感染时,炎症可向周围扩散形成脓肿。患者常伴有肛门坠胀感和搏动性疼痛,排便时加重。临床常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肛裂继发感染陈旧性肛裂创面易被粪便污染,导致皮下组织感染化脓。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伴鲜红便血,肛周可见梭形溃疡。除使用红霉素软膏外敷外,需配合高锰酸钾坐浴促进创面愈合。
3、外伤因素肛门镜检查操作不当、异物刺伤等可破坏局部皮肤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乘虚而入形成脓肿。早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发展为波动性包块。需及时清创并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预防败血症。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群体因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肛周感染。这类脓肿往往进展迅速,可能伴发热等全身症状。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需加强血糖控制或免疫调节。
5、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细菌可经透壁炎症灶扩散至肛周组织,形成难治性脓肿。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伴腹泻腹痛。需长期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行挂线引流术。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压迫。饮食宜清淡,多摄入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出现肛门持续跳痛、发热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引发肛瘘。术后患者需定期换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促进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