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腹痛和发热,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使用止泻药物、抗病毒治疗和预防脱水等方式缓解。病毒性腹泻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水样便:
病毒性腹泻最典型的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呈水样,可能伴随少量黏液。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粪便常呈蛋花汤样;诺如病毒感染者粪便多无特殊臭味。这类腹泻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2、腹痛:
腹部绞痛多发生在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可暂时缓解。诺如病毒感染可能伴有明显恶心呕吐,腹痛程度较剧烈。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持续剧烈腹痛需就医排除其他急腹症。
3、发热:
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37.3-38℃,轮状病毒感染儿童可能出现39℃以上高热。发热通常持续2-3天,可配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4、脱水症状:
频繁腹泻呕吐可能导致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婴幼儿会出现前囟凹陷。轻度脱水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改善,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5、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会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不适,诺如病毒感染可能出现短暂性味觉异常。这些症状多在3-5天内自行缓解,保持充足休息有助于恢复。
病毒性腹泻期间建议选择低脂低纤维饮食,如米汤、面条、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糖饮食。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卫生,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
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胃肠道反应、进展期脱水表现及重症代谢失衡三个阶段。
1、水样便:
轮状病毒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黄色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呈蛋花汤样且带有酸臭味。这种腹泻由病毒破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造成双糖酶缺乏及渗透性腹泻。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2、发热:
约80%患儿会出现38-39℃的中低热,通常持续1-3天。发热源于病毒血症激活免疫应答,可能伴随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物理降温时建议使用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拭刺激皮肤。
3、呕吐:
发病初期多见喷射性呕吐,每日3-10次不等。呕吐机制包括病毒直接刺激呕吐中枢以及胃肠道炎症反应。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呕吐剧烈时可短暂禁食2-4小时。
4、脱水:
进展期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体征。根据体液丢失量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脱水会出现皮肤弹性差、四肢厥冷等表现。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纠正,中重度需静脉补液治疗。
5、电解质紊乱: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引起的肌无力或代谢性酸中毒。这与腹泻丢失碳酸氢盐及进食不足有关,需通过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血钠异常可能引发嗜睡或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食物加重渗透性腹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锌的牡蛎、牛肉等食物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餐具消毒与洗手防护,6月龄以上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