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心理调节及紧急处理。主要事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遵医嘱服药、关注症状变化、保持情绪稳定和掌握急救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低于1.8毫摩尔每升。通过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方式改善代谢指标。体重指数建议维持在18.5-23.9千克每平方米范围内。
2、规范用药: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节血脂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改善心肌缺血的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等。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循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处方,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出现牙龈出血、肌肉酸痛等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3、症状监测:
典型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持续3-5分钟。若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可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日常需记录胸闷、气促等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
4、心理调节:
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加重心脏负荷。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参加冠心病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避免因过度担忧疾病而产生负面情绪。
5、急救准备:
家中应常备硝酸甘油片,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疾病信息和用药记录。突发持续胸痛时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5分钟内未缓解需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建议家属共同学习。
冠心病患者日常饮食宜选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运动以快走、太极拳等有氧活动为主,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的范围。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如厕时不宜过度用力。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需定期评估支架情况。建立规律作息时间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或看电视。
高血压与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区别体现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上。高血压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冠心病则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1、病因差异:
高血压主要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等因素相关,长期未控制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冠心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与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2、症状表现:
高血压早期可能无症状,严重时出现头痛、眩晕;冠心病典型症状为胸痛心绞痛,活动后加重,可放射至左肩或下颌。
3、诊断方法:
高血压通过多次血压测量确诊,需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冠心病诊断依赖心电图、冠脉CTA或造影,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4、治疗原则:
高血压以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冠心病需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调脂阿托伐他汀治疗,严重者需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5、并发症区别:
高血压易引发脑卒中、肾衰竭等靶器官损害;冠心病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风险更高。
日常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高血压患者需每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若出现血压持续超过180/120毫米汞柱或胸痛持续15分钟不缓解,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