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主要有慢性腰痛、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等。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或肿瘤等因素引起,严重程度与骨折类型及治疗时机相关。
1、慢性腰痛骨折愈合后局部力学结构改变可能导致长期腰痛,疼痛常因久站、弯腰或劳累加重。与椎体高度丢失引发的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加有关,可通过热敷、佩戴腰围及康复训练缓解。若疼痛持续需排除椎间盘退变或小关节紊乱,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
2、脊柱畸形多节段压缩骨折易导致驼背或侧弯畸形,与椎体楔形变及椎间隙不对称塌陷有关。严重畸形可能压迫胸腔脏器影响呼吸功能,早期介入椎体成形术或支具固定可降低风险。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碳酸钙D3颗粒等抗骨松药物。
3、神经功能障碍骨折块移位或骨赘增生可能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表现为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失禁。需通过MRI评估压迫程度,轻度者可尝试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重度需行椎管减压术。
4、活动受限椎体稳定性下降会导致转身、弯腰等动作困难,与椎旁肌肉萎缩及脊柱柔韧性降低相关。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必要时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缓解肌肉痉挛。
5、继发性骨质疏松长期卧床及活动减少会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需定期监测骨密度,补充骨化三醇软胶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活性维生素D制剂,配合低强度负重运动如步行或水中体操。
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期卧床,睡眠选择硬板床并减少脊柱负重。饮食需增加牛奶、豆制品等钙质摄入,每日晒太阳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康复期每3个月复查X线评估椎体高度变化,出现新发疼痛或功能障碍需及时就诊。合并骨质疏松者须持续用药并预防跌倒,避免二次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