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出现卵巢囊肿可能与妊娠期激素变化、黄体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或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1、激素变化:
妊娠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刺激卵巢滤泡异常增大形成功能性囊肿。这类囊肿多为生理性,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随着妊娠进展可能自行消退。超声监测是主要观察手段,无需特殊治疗。
2、黄体囊肿:
受精卵着床后形成的妊娠黄体可能持续存在并增大,形成黄体囊肿。囊肿内部可能含有出血成分,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环状血流信号。多数在孕12周后逐渐萎缩,但存在破裂风险需定期复查。
3、子宫内膜异位:
既往存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妊娠期可能形成巧克力囊肿。这类囊肿壁厚且与周围组织粘连,可能引起下腹坠胀感。孕期通常采取保守观察,产后需评估是否需腹腔镜手术处理。
4、卵巢肿瘤: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约占1%-4%,包括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等。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迅速时可能发生扭转,需通过肿瘤标志物和增强MRI鉴别性质。孕中期可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
5、炎症刺激:
慢性盆腔炎可能导致输卵管卵巢脓肿,在妊娠免疫力下降时复发。表现为持续腹痛伴发热,需抗生素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避免感染危及胎儿。
孕期发现卵巢囊肿应每4-6周复查超声,监测囊肿大小和血流变化。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改变,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有助于增强体质。如出现急性腹痛、阴道流血或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囊肿破裂或扭转。多数妊娠合并卵巢囊肿预后良好,产后6周需复查评估囊肿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