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于1981年首次被发现并正式报道。该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早期病例集中表现为卡波西肉瘤和肺孢子菌肺炎。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中报告了5例罕见的肺孢子菌肺炎病例,患者均为年轻男同性恋者。同年7月,又报道了26例卡波西肉瘤病例。这些病例的共同特征是严重的免疫缺陷,医学界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新型疾病。1982年,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追溯研究表明,HIV病毒可能早在20世纪初就已从动物宿主传播至人类。科学家通过保存的血液样本发现,1959年刚果的1例死亡病例中存在HIV抗体。病毒在人群中缓慢传播数十年后,因全球化进程加速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集中暴发。
艾滋病发现初期,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死亡率极高。随着1983年HIV病毒被成功分离,1987年首个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齐多夫定获批,以及1996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应用,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早期发现对控制疫情传播至关重要,定期检测、规范治疗和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