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通常建议有消化道症状、高危因素或特定疾病风险的人群进行,主要有长期腹痛、便血、家族肠癌史、炎症性肠病、年龄超过45岁等情况。
1、长期腹痛持续超过一个月的腹痛,尤其是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下降,可能与肠息肉、肠炎或肿瘤有关。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必要时取活检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记录腹痛发作规律。
2、便血反复便血或粪便隐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常见于痔疮、肠息肉、结肠癌等。肠镜可定位出血点并止血。建议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观察粪便颜色变化。
3、家族肠癌史直系亲属有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病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建议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遗传性肠癌综合征患者需更早启动监测,配合基因检测评估风险。
4、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需定期肠镜监测异型增生和癌变。病变范围广、病程超过8年者建议每年检查。治疗期间需评估药物疗效,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
5、年龄超过45岁普通人群45岁起应接受首次肠镜筛查,可发现早期腺瘤。亚洲地区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提前,高危地区可考虑40岁启动筛查。无异常者每5-10年复查,发现息肉需缩短间隔。
除上述情况外,长期吸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人群也应提高筛查意识。检查前3天需低渣饮食,按要求服用肠道准备剂。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建议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剧烈运动。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控制红肉摄入、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