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鹅口疮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调整喂养方式、使用抗真菌药物、增强免疫力、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损伤、奶具消毒不彻底、母亲乳头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无菌纱布蘸取温水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婴儿口腔黏膜,每日重复进行2-3次。哺乳后可用棉签清除残留奶渍,避免真菌滋生。注意动作需轻柔,防止损伤黏膜加重感染。奶瓶、奶嘴等用具每次使用后需煮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母亲需清洁乳头后再哺乳,暂停使用安抚奶嘴。人工喂养婴儿可将奶粉浓度适当调稀,温度控制在37-40℃。喂养后喂少量温开水冲洗口腔,减少糖分残留。避免让婴儿长时间含着奶瓶入睡。
3、使用抗真菌药物遵医嘱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日使用棉签涂抹患处3-4次。克霉唑口腔贴片可剪成小块贴于溃疡面。严重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氟康唑颗粒,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用药期间观察是否有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4、增强免疫力保证婴儿每日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日光浴促进维生素D合成。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可遵医嘱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避免带婴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5、就医治疗若口腔白斑扩散至咽喉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儿科就诊。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可能需进行真菌培养检测,排除免疫缺陷疾病。医生可能根据病情开具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或伊曲康唑口服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家长需每日检查婴儿口腔黏膜变化,哺乳前后洗手消毒。婴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卧室保持通风干燥。患病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鹅口疮具有传染性,需避免与其他婴幼儿共用物品。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婴儿拒食哭闹,须立即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