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和腰疼痛可能由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疾病、内脏疾病反射痛等原因引起。
1、肌肉劳损: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背部肌肉紧张和劳损。常见于久坐办公、搬运重物或运动损伤等情况。这类疼痛通常表现为局部酸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可通过热敷、按摩和适当拉伸改善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退变或外伤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这种情况多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感,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剧。可能与年龄增长、长期负重、突然扭转腰部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影像学检查确诊。
3、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会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持续性腰背痛。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疼痛在站立或负重时明显,平卧减轻。骨密度检查可明确诊断,需注意预防跌倒和补充钙质。
4、泌尿系统疾病:
肾结石、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病变可引起腰部放射性疼痛。肾结石疼痛常为突发性绞痛,向会阴部放射;肾盂肾炎多伴有发热、尿频等症状。尿液检查和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5、内脏疾病反射痛:
胰腺炎、胆囊炎等腹腔脏器疾病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后背疼痛。这类疼痛往往与饮食相关,可能伴有消化系统症状。需要结合血液检查、影像学等进一步明确病因。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核心肌群力量。饮食上保证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发热、下肢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病因。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侧卧时在双腿间放置枕头有助于减轻腰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