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是生长在宫颈表面的良性赘生物,通常呈现为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的指状或舌状突起,直径多在数毫米至2厘米之间,质地柔软易出血。宫颈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宫颈管黏膜增生、雌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1、外观特征宫颈息肉多呈单发,基底带蒂与宫颈相连,肉眼观察可见突出于宫颈口的肿物。新鲜息肉颜色鲜红,表面覆盖柱状上皮,长期存在的息肉可能因缺血呈暗紫色。部分息肉顶端可见糜烂或溃疡面,接触后易出现少量渗血。妇科检查时用窥器暴露宫颈即可直接观察到。
2、质地特点息肉组织质地柔软,类似鼻腔息肉,触诊时有海绵样弹性感。带蒂息肉可随宫颈移动,用棉签轻推时可见摆动。少数纤维化明显的息肉质地偏硬,但不会出现岩石样坚硬感。病理检查可见息肉由宫颈管黏膜的腺体和纤维血管束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3、伴随症状多数宫颈息肉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点滴出血或白带增多。当息肉体积较大时可能引起阴道异物感,绝经后妇女的息肉可能伴随阴道少量流血。合并感染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但发热等全身症状罕见。
4、鉴别特征需要与宫颈肌瘤、宫颈癌等疾病鉴别。宫颈肌瘤质地更硬且基底宽大,宫颈癌病灶常呈菜花状且触之易碎。息肉恶变概率极低,但外观不典型或生长迅速的息肉需通过病理检查排除不典型增生。阴道镜检查可见息肉表面血管规则,无醋酸白色上皮等癌前病变表现。
5、检查方法除妇科常规检查外,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超声检查能确定息肉基底位置及血供情况,宫腔镜可观察息肉是否源自宫颈管内。治疗前建议行HPV检测,巨大息肉或反复复发者需做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是确诊金标准,能明确息肉性质及是否伴发鳞状上皮化生。
发现宫颈息肉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减少局部刺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月经期勤换卫生巾。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修复能力,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出现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时及时就诊。息肉摘除术后需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术后两周内禁止盆浴和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