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7.5厘米的子宫肌瘤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但并非必须切除子宫。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肌瘤位置、症状严重程度及患者生育需求,主要处理方式有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聚焦超声消融、药物治疗及全子宫切除术。
1、肌瘤剔除术:
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仅切除肌瘤组织。术后需定期复查,存在复发可能,复发率约为15%-30%。该手术能有效缓解月经过多、压迫症状,但可能因肌瘤位置特殊如宫颈或阔韧带肌瘤增加操作难度。
2、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适合不能耐受手术者。术后可能出现腹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约70%患者症状改善。但该方式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受损,40岁以上女性需谨慎选择,且不适用于有生育需求者。
3、聚焦超声消融:
无创治疗利用超声波精准消融肌瘤,恢复快但费用较高。对带蒂浆膜下肌瘤效果最佳,需核磁共振明确肌瘤性质。治疗后3-6个月肌瘤体积可缩小30%-50%,但可能需多次治疗。
4、药物治疗: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暂时缩小肌瘤,适用于术前准备或围绝经期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低雌激素症状,停药后肌瘤易复发。米非司酮等抗孕激素药物也可短期使用控制症状。
5、全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疑似恶变者。经阴道或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可根治疾病但永久丧失生育功能。术后需关注盆底功能锻炼,预防脏器脱垂,更年期症状可能提前出现。
建议选择三级医院妇科就诊,术前完善超声、核磁共振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术后可适量增加豆制品、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摄入,避免蜂王浆等动物性雌激素食品。每周3-5次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瑜伽中的桥式、猫牛式动作能增强盆底肌力。保持会阴清洁,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性生活,每半年复查妇科超声观察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