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出血一般是指心肌内出血,属于心肌损伤的一种严重表现,可能由外伤、心肌梗死、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心肌出血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需紧急就医处理。
心肌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导致的心肌挫伤或血管破裂,例如车祸撞击、高处坠落等。这类情况可能伴随肋骨骨折、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休克表现。心肌梗死继发的心肌出血多发生在溶栓或抗凝治疗过程中,由于血栓溶解后血流再灌注导致脆弱的心肌组织出血,此时患者原有胸痛症状可能突然加重,心电图显示ST段再次抬高。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肌出血相对少见,多见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疾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这类出血往往呈弥漫性,可能同时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导致心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局部渗血,患者通常有发热、乏力等前驱感染症状。
心肌出血属于危急重症,确诊需依靠心脏超声、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治疗上需立即停用抗凝药物,根据出血原因采取心包穿刺引流、输血、手术止血等措施。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心肌梗死相关出血可能需介入治疗封闭出血血管。
预防心肌出血需避免胸部外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规范用药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不明原因胸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特别是服用抗凝药物者若发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需立即就医调整用药方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以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