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可能由高热惊厥、癫痫发作、电解质紊乱、脑部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抽搐是肌肉不自主收缩的表现,通常伴随意识障碍或感觉异常,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高热惊厥婴幼儿体温快速升高可能诱发神经系统异常放电,表现为突发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初期,发作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跌落或咬伤。多数患儿抽搐停止后需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发作。
2、癫痫发作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导致运动功能失控,可出现肢体抽动、意识丧失等症状。原发性癫痫与遗传相关,继发性癫痫多由脑外伤、肿瘤等引起。临床常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卡马西平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频率。
3、电解质紊乱血清钙镁离子浓度降低会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引发手足搐搦或全身痉挛。长期腹泻、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易导致低钙血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快速缓解症状,日常需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
4、脑部疾病脑卒中、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破坏运动调节功能,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头部CT或MRI可明确病灶位置,急性期需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5、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诱发药源性肌阵挛。哌替啶过量会引起肌肉震颤,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用药期间应监测肌酸激酶水平。
反复抽搐患者应记录发作时间与诱因,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等危险活动。饮食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规律作息减少疲劳。脑电图、血生化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急诊处理。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抽搐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