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昏迷苏醒不代表完全康复。苏醒仅是病情好转的标志之一,后续恢复还需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风险及康复治疗介入时机。
1、意识状态评估:
昏迷后苏醒仅反映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部分恢复,但大脑皮层高级功能可能仍存在损伤。临床需通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持续监测意识水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谵妄等意识波动。
2、神经功能缺损:
约60%苏醒患者遗留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基底节区出血易致运动障碍,丘脑出血多引起感觉异常,脑干出血常伴随眼球运动障碍。这些缺损需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改善。
3、二次出血风险:
出血后7-14天为血肿吸收期,血管脆性增加可能诱发再出血。尤其高血压控制不佳者,再出血率可达5%-10%。需持续监测血压及颅内压变化。
4、并发症防控:
长期卧床易并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约30%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需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吞咽功能障碍者需鼻饲饮食避免误吸。
5、康复治疗窗口:
发病后3-6个月为黄金康复期。运动疗法需在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内启动,语言训练建议在意识清醒2周后开始。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缺氧有明确效果。
脑溢血苏醒后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康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认知训练建议从简单物品辨认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指令执行。家属需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40%,必要时应寻求心理干预。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监测脑积水等迟发并发症。
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需立即就医并采取补液、胰岛素治疗等措施。该急症通常由严重脱水、感染、药物因素、未控制的糖尿病及急性疾病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为极度口渴、意识障碍等症状。
1、补液治疗:
快速纠正脱水是高渗性昏迷的首要措施。需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低渗盐水补充血容量,24小时内补液量可达6-12升。补液速度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力衰竭风险。
2、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是控制高血糖的关键。血糖下降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3.9-6.1毫摩尔/升,避免血糖骤降引发脑水肿。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需改用含糖液体并调整胰岛素用量。
3、电解质调整: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由于胰岛素会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即使初始血钾正常也可能出现低钾血症,需在尿量充足后及时补钾,维持血钾在4.0-5.0毫摩尔/升。
4、诱因控制:
约60%病例存在感染等诱因。需进行血培养、尿培养等检查,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同时需排查卒中、心梗等急性疾病,停用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加重高渗状态的药物。
5、并发症预防:
治疗期间需监测意识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警惕脑水肿、血栓栓塞、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皮下胰岛素注射,并制定长期血糖管理方案。
患者出院后需每日监测血糖,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高糖饮食。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鞋袜预防糖尿病足,定期进行眼底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家属应学习低血糖识别处理知识,家中备好血糖仪和含糖食品。恢复期运动需从低强度步行开始,每周累计150分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长期随访内分泌科调整降糖方案,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